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医学院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4日 点击数:

为推进医学教育入主流、上水平、创特色,医学院以“育医学之英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宗旨,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适应“新医科”发展趋势,深化医教协同,大力推行本科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仁心仁术、止于至善”的医学精英人才。

一、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

医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民族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战略需求,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意识。近五年来,医学院共招收西藏定向就业生30人,少数民族生116人,国防生60人,为国家输送了627名临床医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将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全过程,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融入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学生穿白大褂佩带校徽、进行医学生誓词宣誓、纪念大体老师等活动。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引入标准化病人(SP)以及用情景案例代替DOPS(直接临床操作观察),提高学生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组织学生发挥医学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医学院“天路行”实践队荣获“全国十佳实践队”。

二、控制规模,促进内涵发展

2012年医学院搬迁麻花制作果冻工厂,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一度达到174人,师资队伍、临床教学、办学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医学院遵循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精英化培养的规律,将每年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招生控制在120人左右。随着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持续提升,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深受考生和家长欢迎,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第一志愿满足率排在全校第叁位,医学类在国内的招生分数和位次全线进步,其中四川省进步4200多位,安徽省进步1600多位。医学院大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2019年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完善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叁、拓展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一流的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供了优越条件。优化附属医院教学资源配置,明确各附属医院在厦大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充分整合利用好附属医院资源。在厦门市和学校大力扶持下,直属附属翔安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制约厦大医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充分利用医学部公共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实行基础和临床双导师制,使每位学生均能享受丰富、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其他学院和附属医院力量,获批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为人才培养提供多学科支撑。

四、医教协同,改革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一批科研创新潜质深厚、临床思维敏锐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医学科学家和临床医学家的发展之路。推行医院课程班,依托附属中山医院、第一医院、东南医院的优质资源,将传统临床本科教学的“4+1”模式调整为“3+1+1”模式(3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临床课程学习、1年医院实习)。通过改革,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23名学生从第四年开始分叁个班入驻附属中山、第一、东南医院生活学习,在临床环境中完成理论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使学生能够更早更多地接触临床环境,了解未来工作环境、职业角色、患者需求,促进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

五、适应“新医科”,优化培养方案

适应“新医科”发展趋势,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以《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为指导,一是强化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临床核心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增加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及讲座,拓展学生知识范围,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二是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将46周的临床实习提高至50周,增加2周社区医疗实习,合理安排临床主要二级学科实习轮转,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叁是强化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确保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医学院  陈伟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