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8日,由厦门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共同主办、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承办的首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论坛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坤銮楼隆重举行。
来自美国普渡大学、莱德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洛约拉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成功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35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海外教育学院教师、研究生120多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了美国普渡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洪玮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靳洪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施春宏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应辉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郑通涛教授也带来了一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国别化云教材系统的开发”为主题的报告,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陶涛教授及社科处副处长冯文晖分别致开幕辞。

陶涛首先代表学院向前来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当前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当前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不仅在外延方面,如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学科内涵方面,如学科理论、课程规范、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等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海外教育学院自1956年创建起,在六十多年来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面向世界与侧重东南亚及港、澳、台,来华学习与远程教学并举,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备,以及走出国门在海外办学的教学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德高望重的杰出校友。对当前国际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他也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展望。

冯文晖在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已在13个国家建设了16所孔子学院,搭建了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桥梁。她充分肯定了在开展国际汉语教育方面,海外教育学院为我校、乃至国家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当前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她提出期望:当前厦门大学正肩负着“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汉语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创新方法、加强研究,产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国际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应当体现为双向的人才交流。希望大家共同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除了主会场,此次会议还设立了两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先后进行了四场分组报告及交流讨论,分别对二语习得与相关教学法、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及师资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海外专家学者带来的对于海外学习项目的诸多研究课题也提供了来自中国本土以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尝试方法及经验。

大会闭幕式中,海外教育学院中外学生为与会专家、学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展示了学院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学院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

演出结束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潘超青副教授作论坛总结。她指出,大会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当前汉语教学研究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成果,这些报告展现出的宽广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论意义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给与会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论坛,与会学者们精准定位学界的前沿问题,讨论内容广泛,既关注重要理论问题,又能够“接地气”,切实地从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发现问题,从而使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得到了较好地结合。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既有微观的实践课题,又有宏观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视野,既有标本案例式的项目分析,也有偏重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各个方面都推动了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深化发展。
普渡大学洪玮教授在闭幕辞中对为筹备此次论坛的全体中美会务人员表示感谢,并对今后继续深入合作共同开展国际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期望。

此次论坛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合作实践,不仅是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一个研究的交汇点,更是推动国际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宏大愿景的新起点!
(海外教育学院 颜彩蓉 练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