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面朝大海 启航梦想——2019年海外教育学院秋季迎新工作札记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2日 点击数:

九月,是一个孕育希望的起点,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时节。在这样的美好时刻,海外教育学院全体行政团队用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点点贴心的服务迎来了世界各地250多位渴望了解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学子。

以生为本 无缝对接

秋季迎新集中时间是10-11日,学工团队在假期就开始策划工作方案,修订海外学生手册,优化服务流程,人员分工到位,确保流畅对接。麻花制作果冻工厂有十几个学院同期开展迎新,为便于海外学子找到家门,工作人员便提前在校区西门、东门、东侧门设置沿途引导标识,让他们一踏入校园便能少走弯路,沿着标识快速来到海院。不仅如此,在院楼内,每个流程衔接处,也贴上了箭头导引,让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能更高效顺畅地完成各项报道手续。

坤銮楼是本次迎新注册点,新生一走进学院大门,接待处、咨询点、校区方位图、新生报到流程图等各种与入学报到有关的标识一目了然。新生报到流程繁多,材料领取、复印资料、填表拍照、缴交学费、体检指导、银行卡办理、宿舍入住等都有迎新工作组的老师们专人负责,大家分工有序、通力合作,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现场有条不紊,进度有序,全程都没有出现新生拥挤在某一节点上的情况。现场报到手续结束后,学院专车还把每位新生送到学生宿舍,所有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学院工作团队“急新生所急、想新生所想,以生为本,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意识和迎新工作理念。

志愿服务 点亮人生

每一年来海院报到的新生,都会被这样一群金头发、黑面孔、黄皮肤的人所吸引:他们肤色各异,却能口操流利汉语,他们热情主动,熟悉报到流程的每个环节,他们能用新生所在国的语言为新生答疑解惑,扫除大家初到中国的语言障碍,这群人就是海院独有的外国生志愿者们。每一次的迎新,他们都非常快乐,他们为学院管理团队分担了许多工作,为迎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很大贡献。

在问及为什么要当志愿者时,来自印度尼西亚、获得陈嘉庚奖学金的林淑怡同学说到:我是因获得嘉庚奖学金才来到学院,我很感恩、我很愿意为学院付出一份力。迎新两天,她从未间断,始终如一认真协助老师们完成填表等相关工作。

志愿者中除了在读生外,还有两位虽已毕业,但总能在迎新时期看到他们的面孔。一位是尼日利亚学生林君浩,在校期间他就是一个非常积极活跃的人,非常热心公益和志愿活动。他对厦大充满感情,他承诺只要自己还在厦门,每年都会回来迎新。另一位是中国学生倪晖鸿,他是14级中日合作项目学生。从15年起至今,每一年的春、秋季迎新他都会积极参与。他对学院有很深的感情,希望通过迎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认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在这群外国“洋雷锋”身上,“爱厦大、爱海院”的信念早已深植于心,他们说着流利的普通话,以热情的笑脸,以友善的服务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新生,真的做到了身体力行,以点滴之力回馈母校的栽培。这也是学院多年来注重培养海外学生奉献精神的育人成效体现。

入学教育 首系心间

与中国学生入学教育的模块有较大不同,海外新生来到中国面对全新的语言、文化、习俗、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环境,他们大多对这些内容了解不够深入。集中注册之后,12号一早学院便派车送新生们完成体检,下午,就组织全体海外新生开展新生教育。

学院请来出入境部门警官,学校海外学生管理部门老师为新生们介绍我国签证政策、办理留学签证和居留证流程以及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为大家介绍厦大和海院,介绍学校的海外学生事务科职能,带领新生学习了解学校及学院管理留学生的规章制度,并着重强调了人身和财产安全。工作人员“谆谆教导”耐心讲解,海外学子认真仔细聆听,明白了应该做和禁止做的事情,这对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厦大校园生活,融入海院国际大家庭很有帮助。

一年一度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国际新生今日走进海院家门,明天将成为厦大校友,学院会通过专业教师的“耐心讲授和精准帮扶”,留学生管理团队的“循循善诱”和周到服务,精心设计组织各类特色中国文化体验活动,鼓励海外新生积极参与学院特色“语伴项目”和“汉语角活动”,帮助海外学子尽快融入,体验中国文化,学好汉语,能以“不见外”的视角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架设友谊的桥梁。

 (海外教育学院 颜彩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