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逢传统节日重阳节,为了让广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和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以“献礼华诞,情满重阳”为主题的厦门大学第二届“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在科学艺术中心一楼多功能厅举行。

活动的第一个板块为作品展示,本次活动共有八名老师的事迹入选。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有中科院院士,有文科资深教授,有学科创建人,也有耕耘杏坛几十年的普通教师。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正是有一代代像他们一样的华夏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才能在物质丰富、精神繁荣的今天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成就。读懂他们的故事,是读懂历史,读懂现在,更是读懂未来。
来自海外教育学院的蔡师仁老师,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上世纪60年代,蔡老师从厦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正值前线的厦门大学气氛紧张。风华正茂的蔡师仁老师怀着对党和新中国的满腔热血申请留校,甘愿接受炮火的洗礼。他说:“即使前线告急,也要让海外华侨感受到我们在前线艰苦办学的厦大精神以及祖国的强大力量。”1962年,蔡师仁老师来到函授部进行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教学,从此与海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台陆对峙紧张的局势下,蔡老师仍然坚持每天从邮递员的手中接过海外学生的作业与答疑信件,仔细批改后再送出国门。一封封往来书信,将蔡老师与海外学子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血脉紧密相连。他时时提醒每一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师本人和学院专业的威信,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和祖国的声誉。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和这一切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意义,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正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这种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结合的家国情怀,让蔡老师的函授教学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广泛称赞。
199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蔡老师依旧选择了重返教学岗位,继续为海外华文教育奉献热情,直至2006年身体渐弱,蔡老师才不得不告别一线教学岗位。即使不再参与教学,蔡老师仍然积极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蔡老师认为,作为厦门大学的老教师与党外人士,他有责任也有使命,为提高厦门大学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贡献力量。

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苏振富老师与来自海外教育学院的蔡师仁老师,分享了他们对党的热情、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期盼。他们叮嘱我们当代青年,我们赶上了国家繁荣开放的好时代,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忌浮躁,要专注,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用毕生所学奉献祖国。

献花合影环节时,一位位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上舞台,他们的腰弯了下去,但脚步依旧坚定。他们代表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影响了几代人。美丽富强的中国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拼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人生最美丽”。
对参与此次“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示活动的同学们来说,能够深入了解这么多德高望重、成就突出的老一辈科研、教育工作者的事迹,令人受益匪浅。各位老师们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坎坷,但那颗为国为民为教育的心始终炽热。
当今时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年人要抓住机遇,接过前辈们传来的接力棒,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